把握好正式与非正式数学教育活动之间的平衡
正式数学教育活动是指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全体幼儿参与的,以数学专项内容的学习为主的集体性数学教育活动;而非正式数学教育活动是指教师为幼儿创设一个较为宽松自由的学习环境,提供各种活动材料或学具,引发幼儿自主、自由地进行的以操作为主的数学教育活动。当前,在幼儿园数学教育中,正式数学教育活动往往被较多地融合在主题整合式的课程框架中,而非正式数学教育活动则往往在区角活动部分体现,无论在内容、形式还是在具体安排上均缺乏一定的联系。有的教师把非正式数学教育活动作为正式数学教育活动的一种补充,以弥补正式数学教育活动中欠缺或未显现的内容;有的教师由于对数学学科本身的特性认识和理解不够,因此较重视正式数学教育活动,而忽视非正式数学教育活动。在幼儿园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师要真正有效地实施数学教育,必须正确认识这两类活动的价值和特点,把握好这两类活动之间的平衡。
一、幼儿园正式和非正式数学教育活动的价值及其关系
从表中可见,相对于正式数学教育活动而言,非正式数学教育活动具有更大的灵活性、自主性,有其独特的价值:(1)能更好地培养幼儿对数学活动的兴趣,满足幼儿主动探究的欲望。(2)能使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参与不同的活动,或在同一种活动中进行不同层次的操作,使每个幼儿都能在原有水平上有所提高。这样既为幼儿获取同一数学概念提供了丰富的感性经验,又增强了幼儿的自信心和成功感。(3)能充分发挥幼儿的自主性、独立性、创造性,最大限度地发展幼儿的思维和操作能力。(4)能更有效地培养幼儿乐于思考、勤于思考的习惯。(5)更有利于加强幼儿之间的自主交往和相互学习,促进幼儿的社会性发展。
正式和非正式数学教育活动是相互联系、相互转换、相互补充的。首先,非正式数学教育活动绝不仅仅是正式数学教育活动的补充,对某一年龄阶段的儿童而言或在某种实际条件下,它往往比正式数学教育活动更重要。例如,以非正式数学教育活动为主、以正式数学教育活动为辅可能对小班幼儿来说是比较恰当的。非正式数学教育活动能弥补正式数学教育活动次数有限、幼儿操作时间有限等方面的不足,符合幼儿不同的操作兴趣、操作方式和学习风格,使幼儿有比较充足的时间自主选择和操作材料,积累经验和建构数概念。其次,教师从每个年龄阶段儿童应达到的数学能力发展标准以及每个主题可能涉及的数学方面的内容出发,整体地架构正式与非正式数学教育活动的内容,做到相互联系、相互贯通。教师可以以幼儿学习相关材料和内容的情况以及幼儿的学习兴趣为依据,适当安排正式与非正式数学教育活动。幼儿在正式数学教育活动中获得的数概念和知识可以在非正式数学教育活动的操作中得到应用和巩固;幼儿在非正式数学教育活动的操作中获得的经验也可以在正式数学教育活动中得到归纳和提升。
二、正式和非正式数学教育活动的设计 3.科学性原则:内容的科学性是指教师给出的概念或作出的归纳必须是正确的、符合逻辑和客观实际的,否则会因忽视数学概念本身的精确性而误导幼儿。方法的科学性是指教师必须根据内容和幼儿的年龄特点选择适当的教育方法,避免追求形式上的多样性。 4.整合性原则:教师应将数学课程与幼儿的生活、经验相整合,将正式数学教育活动与非正式数学教育活动相整合,将专门的数学教育途径与渗透性的数学教育途径相整合,实现优质有效的数学启蒙教育。 5.系统性原则:一方面,教师应遵循数学学科本身的逻辑系统性,在安排内容时体现循序渐进;另一方面,教师应根据幼儿数概念发展的特点和规律,通过有层次的系列活动,让幼儿通过多种感官去感知,逐渐获得抽象的数概念。 (二)正式和非正式数学教育活动的设计要点 1.正式数学教育活动的设计要点 正式数学教育活动方案的构成一般包括活动名称(对活动目标和内容的概括性反映)、年龄班、活动目标(活动预期的幼儿发展方面的指标)、活动准备(既包括知识经验方面的准备,也包括物质方面的准备)、活动过程(活动进程的一般步骤与环节)、活动建议(对活动方案实施或后续活动延伸的提示)等几个部分。教师在设计正式数学教育活动时要把握好以下几个要点。
(1)结合主题并联系幼儿的生活经验 (2)考虑幼儿的个体差异
国内外许多研究表明,幼儿在数概念发展上的个体差异是相当明显的。如何保证和体现正式数学教育活动对大部分幼儿的有效性是教师在设计活动时必须考虑的一个方面。首先,教师应当考虑活动目标是否对大多数幼儿有价值,活动内容是否对不同水平的幼儿都有挑战性。其次,教师在设计活动环节时应当考虑为不同水平和能力的幼儿提供反复操作、体验的机会,以促进他们的数概念建构。 (2)内容与材料的层次性
在涉及同样内容时,教师除了考虑材料的丰富多样外,还应考虑材料的不同层次要求。如同样涉及“分类”的内容,教师应当为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提供特征明显的分类材料、有多种维度的分类材料、有干扰因素的分类材料等,从而使不同水平的幼儿都有适宜的操作内容。
|